打造全球最权威的“冼夫人文化研究”政府网
建设全球最全面的“冼夫人文化资料库”
岭南水果向来产量不小,单就粤西来说,果园分布广及丘陵、山地、平原各种地貌,形成了“有山有地皆见果,长林无树不摇钱”果园景观。到现在,茂名市已成为我国水果第一市。其中荔枝、龙眼、香蕉的产量均居全国第一。前国家主席江泽民2000年2月到高州视察时,对根子镇7万亩连片的荔枝林十分赞赏。在粤西地区超过万亩的果场还有化州那务镇,电白霞洞镇。超过十万亩香蕉的有曹江、长坡、南塘、新垌等镇。雷州半岛的湛江市则以菠萝、红橙为主,产量也十分可观。
现在,一些市、县时兴举办荔枝节,以品尝鲜荔枝为题,邀请海内外人士,畅叙乡情,洽谈贸易,这也是一种文化交流。
发展制陶、纺织业,使手工业逐渐兴盛。首先是陶瓷器的生产,据考古资料统计,隋唐时广东陶瓷窑址有22处,其中粤西就有10处(粤东5处,粤中7处),器物有碗、碟、杯、罐、执壶等。高州、廉江等窑所产的青釉瓷碗和陶罐,除大量供应本国之外,还远销东南亚。高州一些山区还遗留有烧制陶瓷器的古窑址。从《广东出土晋至唐文物》中,“今英德、高州、广州、始兴、韶关、梅县唐墓都有青瓷砚或陶砚出土,而且各具特色。”可见当年陶瓷生产的旺盛情况。
在纺织方面,古有“岛夷卉服”之说。这是南北朝时,统治者对南越人的藐视与讥讽。指南方人广泛利用植物纤维做衣料,有别于中原的丝织品。这种纺织品除麻布(苧麻、黄麻)葛布外,最有特色要算粤西的蕉布。“蕉布,取蕉类茎捣烂成丝状,用石灰水浸煮,然后织成布,也叫蕉葛。”(见《简明广东史》116页),由于商品经济活力的增强,使更多的手工业脱离农业,随手工业的进步,墟市也有了发展。到唐代,人们已有“趁圩”、“贩圩”的习俗。
铜鼓是俚人的文化瑰宝。它是我国汉至唐代南方尤其是岭南少数民族铸造和使用的特种器物。原是统治权力的象征,用以号召部众进行战争,并作为祭祀、赏赐、进贡的重器。明清以来,随着社会的变化,成为一般的娱乐乐器。
粤西,是古越人(俚僚)聚居的中心地带,是冼夫人的故乡,她拥有统治百越各族的权力,同时她的家族也有雄厚的经济实力,她理所当然成为最大铜鼓的拥有者。因地处粤西的阳春出铜。就地冶炼铜矿,更有利于各族的都老、酋长铸造和拥有铜鼓。
裴氏《广州记》载:“俚僚铸铜为鼓,惟高大为贵,面阔丈余,初成,悬于庭,置酒招致同类。豪富子女,以金银为大钗,执以扣鼓,叩竟,留钗以遗主人。”又《桂海虞衡志》云:“鼓如坐墩而空其下,满鼓皆细花纹,四角有小蟾蜍,拊之,声如鼙鼓。”自唐代以来,高州及粤西其他县市都不断出土铜鼓。据《岭表录异》载:“唐僖宗时,乡野牧童闻田中有蛤鸣,牧童遂捕之。蛤跃入一穴,遂掘之,深丈,即蛮酋豪也。蛤乃无踪,穴中得一铜鼓,其色翠绿,土蚀数处,损缺其上……”这是高州出土的第一面铜鼓。宋代嘉泰初又在高州出土第二面铜鼓,明万历三十二年(1604)于高田村溪水冲出第三面铜鼓,清雍正五年(1727)于鹤洞大水冲出第四面铜鼓。广东省解放后出土的铜鼓共41面,其中属于粤西出土的就有36面。清道光高州知府邓墉的《铜鼓歌》云:“……岭南录异尚堪考,古今出没非见偏。要之高凉古多瘴,今已万户笼祥烟。……”铜鼓已成为考证粤西文化发展史的珍贵文物,亦可见证铜鼓是俚人的文化瑰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