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ww.xfrwhyjw.com

打造全球最权威的“冼夫人文化研究”政府网

建设全球最全面的“冼夫人文化资料库”

7

“真御史”黄子平

日期:2018-03-18     来源:网络    作者:
分享到:


洪武三十一年(公元1398)二月,倭寇攻宁海,黄子平积极配合支前工作,帮助陶铎很快便把倭寇击败。当年夏天,朱元璋崩于西宫,由皇太孙朱允炆继皇帝位,次年,改元建文。

当年,明太祖为了巩固明朝天下,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。藩王势力日益膨胀,封在北平(今北京)的燕王朱棣势力尤其强大,已严重威胁到了中央君权的统治。建文帝即位后才一个月,就听取黄子澄和齐泰等大臣的建议,实行削藩政策,逐一削弱各藩王的势力。建文元年(公元1399)七月,建文帝开始对燕王采取削藩措施,朱棣先发制人,以"清君侧,靖国难"为名起兵叛乱,史称"靖难之役" 。燕王早年曾追随明太祖出征蒙古,后又长期镇守北平与蒙古族作战,精于谋略,善用奇兵,战功赫赫;而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,建文帝手下已经几乎无将可用,他派出的将领老的老,无能的无能,尽管军队数量远胜燕王,却常常吃败仗。

本来南军主帅是洪武朝硕果仅存的一位老将--长兴侯耿炳文,此人身经百战,战场经验丰富,可是善守不善攻。耿炳文初战不利,转而坚守不出,与燕王打持久战。这时,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,根据黄子澄的推荐,任命明初名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,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,并且增兵至50万,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。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,素不知兵,"寡谋而骄,色厉而馁"。这一任命让燕王喜出望外。建文元年冬,燕军内外夹攻,南军不敌,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,退至德州。次日,士兵听说主帅已逃,"乃弃兵粮,晨夜南奔"。战败的消息传到了黄子澄的耳中,他十分惊慌。经过仔细思考,他下定决心隐瞒真实情况,保住李景隆的指挥位置。当时,朝中大臣都不敢向建文帝奏报事实真相。建文二年(公元1400)春,得知真相的黄子平不避权贵,上疏弹劾,遭到保李派权贵的排挤,奏疏被"留中"。黄子平于是谢病归退。

黄子平还乡不久,便在长山村后主持了黄氏宗祠的扩建工程。他将自己设定的家规刻在碑上,于建文二年二月十五日立于祠壁,告诫子孙要在家尽孝,在国尽忠,并设有赏罚规条,希望家族中忠孝之风世代长存,这就是《家规碑》。为了宣扬自己的忠孝思想,黄子平生前著有《忠贤记行》一书。该书业已失传,目前已知流传下来的仅存《潘氏三贤记》一篇,在《高州府志》、《电白县志》 、高雷旅港同乡会出版的《高雷文献》和香港珠海书院出版委员会印行的《广东文征》影印本中均有记载,各版本文字略有不同。

朱棣即位后,曾经一度想起用黄子平为正二品的都御史,但他已经厌倦了官场斗争,故竭力推辞,不肯就职。在二十余年晚年乡间生活中,黄子平深居简出,在家乡兴修学舍,传学授业。他常常慷慨解囊,资助贫困乡民,自己却生活简朴,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。黄子平生性耿直,不喜逢迎拍马,不屑结交权贵,也不主动与官府往来,只结交地方贤士,一起谈经论史,造福乡里。

永乐二十二年(公元1424)八月十六日,黄子平寿终长山村,享年74岁,葬于神电卫(今电白县电城镇)东北下保宁乡之原,府、县皆祀之为乡贤,旧《电白县志·乡贤列传》中有他的小传。出仕稍晚的明朝太子少师、户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(公元1371~1440)后来也为黄子平写了一篇传记,名为《明副都御史乡贤黄公传》。潘氏、梁氏二位夫人去世后,明皇室皆诰赠为二品夫人,并与黄子平合葬。明成化三年(公元1467)九月,电白县城从今高州长坡镇迁往神电卫,黄子平墓恰好在新县城的规划范围内,乃迁葬至城北庄山大岗岭之阳(即今电城中队后)。该墓座戌向辰兼乾巽,呈多级阶梯葫芦形状,长约15米,最宽处9.7米,最窄处5.7米,为砖石灰沙结构,立有墓碑和半米高的石雕栏柱,除墓前的一对石狮子等石雕佚失外,至今基本保存完好,后代曾多次修缮,每年春分都有大批子孙前往祭拜。1996年夏,该墓曾出现一盗洞,直通墓室,随葬品损失不详,如今在墓室上方仍能清晰看到当年盗洞的痕迹。这也是该墓五百多年来遭受最严重的一次破坏。


备注

本传记原标题为《明·副都御史黄子平传》,已确定编入新修的《茂名市志》和《电白县志》,由于受到志书篇幅的限制,编入时对原文进行了压缩。本文原作者 黄辉禄 是黄子平裔孙,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(原广东教育学院)交际与口才协会创会会长、电白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与冼太夫人研究会副秘书长、《电白县志》与《电白年鉴》编辑。

下面为原作《后记》。


黄子平作为电白县在历朝中级别最高的中央官员,称得上是电白县乃至整个茂名地区少有的历史名人了。可是近代以来,他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,关于他的历史现在的人们知之甚少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新中国首次修方志,新的《电白县志》也没有为他立传,仅人物录中有小段介绍和历代进士表中有列名。而《茂名市志》则仅进士名表中有列名而已。直至200012月,茂名籍作家湍流在《文史撷英》第十八辑上发表《明朝副都御史黄子平》一文,成为百余年来已知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黄子平传记,人们才开始重新记起这一历史名人。2003年,笔者高三时亦曾写过一篇《明·副都御史黄子平》,并于200410月发表于《炎黄风韵》第10/11期合刊。20064月,茂名学院李爵勋教授在《炎黄风韵》第12/13期合刊发表《明初副都御史黄子平》,目前流传最广的黄子平传记就是这一版本。

然而不论是湍流版还是李爵勋版的黄子平,其内容仍略显简单,不够详尽,而且其中还有多处记述与史实不符。如其文中所称长山村即今海尾村,实际上长山村在海尾村以西约3公里处,海尾村只是长山黄氏中黄子平长房后裔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而已;又如关于都御史品秩的描述与《明史·职官志二》的记载不符,对黄子平早期的官场升迁记录也与杨荣《明副都御史乡贤黄公传》等史料的记载略有出入;再如黄子平逝世后并非一开始就葬在大岗岭之阳;再如黄子平的著作《忠贤记行》常常被误作《忠贤纪行》等等。而我2003年的那篇拙作,虽然内容已经较为详尽,但是也因受当时水平及史料所限,仍有许多不足之处。如今笔者有幸参与第二轮县志编纂工作,于是计划将黄子平传载入新县志人物传中,以弥补前志之缺。因职务之便,接触到了许多以前所难以获得的文献资料,故在原来拙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,遂成此篇《明·副都御史黄子平传》,这也是目前介绍黄子平生平最为真实详尽的一篇传记了。黄子平的传世名篇《潘氏三贤记》,笔者加上标点和注释后并附于后,以飨读者。





Copyright ©www.xfrwhyjw.com

“冼夫人文化研究”政府网

技术支持:致远世纪网络 后台管理